【制藥網 行業動態】BTK是一種常見的血液瘤靶點,通過BTK抑制劑這一類藥物,可以抑制惡性細胞在體內增殖和存活。近年來,BTK也成為血液瘤熱門賽道之一,有數據統計,全球有46款BTK抑制劑進入臨床階段,競爭十分熱烈。
但是BTK抑制劑在研發過程中也面臨各種問題,如肝損傷等,研發之路也十分艱難。據悉,德國默克曾宣布研究性BTK抑制劑Evobrutinib在復發性多發性硬化癥 (RMS)的III期evolutionRMS 1和evolutionRMS 2試驗中均未達到降低年復發率的主要終點,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據悉,默克相關負責人在2023年第四季度業績披露會上表示,已正式終止Evobrutinib的開發。其指出,公司已取消用于治療多發性硬化癥的BTK抑制劑Evobrutinib,另有人士在投資者電話會議上也表示,該計劃已正式終止。
業內表示,默克Evobrutinib的產品解決似乎也為這條賽道的未來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據悉,目前全球范圍包括III期臨床階段的產品有三款,包括默克的Evobrutinib、賽諾菲的Tolebrutinib、羅氏的Fenebrutinib。根據梳理,除了默克,近兩年間,多款在研BTK抑制劑在自免領域的試探也碰壁。
如2023年12月,羅氏旗下基因泰克發布消息稱,FDA已暫停其非共價BTK抑制劑fenebrutinib用于多發性硬化癥(MS)臨床開發項目在美國的部分臨床。該行動是基于在針對復發性多發性硬化癥(RMS)的III期FENhance研究中觀察到的兩例肝轉氨酶(肝酶)升高并伴有膽紅素升高的病例,提示肝損傷風險。兩名患者均無癥狀,停藥后指標恢復正常。
2023年2月,賽諾菲終止BTK抑制劑Tolebrutinib治療全身性重癥肌無力的Ⅲ期臨床研究URSA研究,該藥物曾在2022年因肝損傷被暫停部分研究。據悉,賽諾菲在2022年全年財報中也宣布了停止tolebrutinib用于MG的III期研究。此外,賽諾菲另一款BTK抑制劑rilzabrutinib同樣黯然收場,在治療天皰瘡的III期研究以未達主要和關鍵次要終點。
2022年12月,渤健和諾誠健華聯合開發的奧布替尼也被FDA按下暫停鍵,原因同樣是因藥物引起的肝損傷。
雖然BTK抑制劑領域研發并非一帆風順,但是也有企業看到了成功的曙光。據悉,諾華的remibrutinib主要適應癥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這是一種以瘙癢性蕁麻疹和腫脹為特征的炎癥性皮膚病。2023 年 8 月,諾華發布了兩項 III 期研究的結果,證明雷米替尼能顯著改善隨訪 12 周的每周蕁麻疹活動評分。諾華計劃在年內向監管部門提交雷布替尼在這一適應癥方面的申請。在 2024 年 1 月發布的 2023 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財務報告中,該公司將瑞米布替尼列為今年有助于實現增長目標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據悉,除了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諾華還在評估remibrutinib在其他免疫介導疾病中的潛力,包括慢性誘發性蕁麻疹、多發性硬化癥、食物過敏和化膿性扁桃體炎。
據悉,除了諾華的remibrutinib,還有部分企業也同樣得到了市場的關注和價值認可。如百濟神州憑借與伊布替尼頭對頭試驗,已然奠定BTK小分子抑制劑澤布替尼的臨床地位,其也正在積極拓展該藥物的治療邊界。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