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說明
借助內窺鏡醫生可以觀察胃內的潰瘍或腫留,據此制定出的治療方案。
通過內窺鏡看到的胃,內窺鏡可以經人體的天然孔道,或者是經手術做的小切口進入人體內。
最初的內窺鏡是用硬質管做成的,發明于100多年前。雖然它們逐漸有所改進,但仍然未能被廣泛使用。后來,在20世紀50年代內窺鏡用軟質管制作,因而能在人體內的拐角處輕易地彎曲。在1965年,哈羅德·霍曾金斯在內窺鏡上安裝了柱狀透鏡,使視野更為清楚,今天的內窺鏡通常有兩個玻璃纖維管,光通過其中之一進入體內,醫生通過另一個管或通過一個攝像機來進行觀察,有些內窺鏡甚至還有微型集成電路傳感器,將所觀察到的信息反饋給計算機。
分類信息
內窺鏡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其分類方法各有不同,一般來講比較通用的有下列三種分類法。在市場銷售方面,目前使用最多的類別以臨床上能否改變方向分為硬質鏡和彈性軟鏡兩種。
從應用方面,簡單的可以分為兩大類,就是工業用內窺鏡和科研內窺鏡。
關于工業內窺鏡的種類,從成像形式分為:光學內窺鏡、光纖內窺鏡、電子內窺鏡、CCD視頻內窺鏡、CMOS視頻內窺鏡。從內窺鏡光源種類分為高頻熒光燈內窺鏡、光纖鹵素燈內窺鏡、LED內窺鏡
關于科研內窺鏡分類,按其發展及成像構造分類:可大體分為3大類:硬管式內鏡、光學纖維(軟管式)內鏡和電子內鏡。
醫療檢查用內窺鏡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其分類方法各有不同,一般來講比較通用的有下列三種分類法。在市場銷售方面,目前使用最多的類別以臨床上能否改變方向分為硬質鏡和彈性軟鏡兩種。
折疊按內窺鏡的功能
按內窺鏡所到達的部位不同進行分類:分為神經鏡、尿道膀胱鏡、電切鏡、腹腔鏡、關節鏡、鼻竇鏡、喉鏡等。
折疊根據內窺鏡鏡身能否改變方向
臨床上根據內窺鏡鏡身能否改變方向進行分類:分為硬質鏡和彈性軟鏡兩種。硬質鏡(RIGIDENDOSCOPE)為棱鏡光學系統,特點是成像清晰,可配多個工作通道,選取多個視角。彈性軟鏡(FLEXIBLEENDOSCOPE)為光導纖維光學系統,此光纖內窺鏡特點是鏡頭部分可被術者操縱改變方向,擴大應用的范圍,但成像效果不如硬質鏡效果好。
發展因素
內鏡檢查是消化道疾病主要的診斷手段,是腸鏡檢查方式之一。內窺鏡的真正發展起于近代,一般可將其發展階段分為:硬管式內窺鏡、半可屈式內窺鏡、纖維內窺鏡、電視內窺鏡等階段。
一、硬式內窺鏡階段(1806-1932)
硬式內窺鏡由德國人PhilipBozzini創做,由蠟燭和一系列鏡片組成,主要用于膀胱和尿道檢查。
二、半屈式內窺鏡階段(1932-1957)
Schindler從1928年與優秀的器械制作師GeorgWolf合作研制胃鏡,最終獲得成功之后,進行了多次改進,功能更為齊全和實用。
三、光導纖維內窺鏡階段(1957年至今)
1954年,英國Hopkins和Kapany發明了光導纖維技術。
1957年,Hirschowitz及助手在美國胃鏡學會展示了自行制的光導纖維內窺鏡。
60年代初,日本在光導纖維胃鏡基礎上加裝了活檢裝置及照相機。
近幾十年,隨著附屬裝置的不斷改進,使纖維內窺鏡不但可用于診斷,還可以用于手術治療。
四、電視內窺鏡時代(1983年后)
1983年WelchAllyn公司成功研制了電子攝像式內窺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