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
機器人是自動控制機器(Robot)的俗稱,自動控制機器包括一切模擬人類行為或思想與模擬其他生物的機械(如機器狗,機器貓等)。狹義上對機器人的定義還有很多分類法及爭議,有些電腦程序甚至也被稱為機器人。在當代工業中,機器人指能自動執行任務的人造機器裝置,用以取代或協助人類工作。理想中的高仿真機器人是高級整合控制論、機械電子、計算機與人工智能、材料學和仿生學的產物,目前科學界正在向此方向研究開發。
字義
robot
1.機器人;自動控制裝置;遙控裝置
2.機械呆板的人,機器般工作的
它是高級整合控制論、機械電子、計算機、材料和仿生學的產物。在工業、醫學、農業、建筑業甚至軍事等領域中均有重要用途。
國際上對機器人的概念已經逐漸趨近一致。一般來說,人們都可以接受這種說法,即機器人是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來實現各種功能的一種機器。聯合國標準化組織采納了美國機器人協會給機器人下的定義:“一種可編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機;或是為了執行不同的任務而具有可用電腦改變和可編程動作的專門系統。”它能為人類帶來許多方便之處!
robot,原為robo,意為奴隸,即人類的仆人。作家羅伯特創造的詞匯。
機器人一般由執行機構、驅動裝置、檢測裝置和控制系統和復雜機械等組成。
即機器人本體,其臂部一般采用空間開鏈連桿機構,其中的運動副(轉動副或移動副)常稱為關節,關節個數通常即為機器人的自由度數。根據關節配置型式和運動坐標形式的不同,機器人執行機構可分為直角坐標式、圓柱坐標式、極坐標式和關節坐標式等類型。出于擬人化的考慮,常將機器人本體的有關部位分別稱為基座、腰部、臂部、腕部、手部(夾持器或末端執行器)和行走部(對于移動機器人)等。
是驅使執行機構運動的機構,按照控制系統發出的指令信號,借助于動力元件使機器人進行動作。它輸入的是電信號,輸出的是線、角位移量。機器人使用的驅動裝置主要是電力驅動裝置,如步進電機、伺服電機等,此外也有采用液壓、氣動等驅動裝置。
是實時檢測機器人的運動及工作情況,根據需要反饋給控制系統,與設定信息進行比較后,對執行機構進行調整,以保證機器人的動作符合預定的要求。作為檢測裝置的傳感器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內部信息傳感器,用于檢測機器人各部分的內部狀況,如各關節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并將所測得的信息作為反饋信號送至控制器,形成閉環控制。一類是外部信息傳感器,用于獲取有關機器人的作業對象及外界環境等方面的信息,以使機器人的動作能適應外界情況的變化,使之達到更高層次的自動化,甚至使機器人具有某種“感覺”,向智能化發展,例如視覺、聲覺等外部傳感器給出工作對象、工作環境的有關信息,利用這些信息構成一個大的反饋回路,從而將大大提高機器人的工作精度。
一種是集中式控制,即機器人的全部控制由一臺微型計算機完成。另一種是分散(級)式控制,即采用多臺微機來分擔機器人的控制,如當采用上、下兩級微機共同完成機器人的控制時,主機常用于負責系統的管理、通訊、運動學和動力學計算,并向下級微機發送指令信息;作為下級從機,各關節分別對應一個CPU,進行插補運算和伺服控制處理,實現給定的運動,并向主機反饋信息。根據作業任務要求的不同,機器人的控制方式又可分為點位控制、連續軌跡控制和力(力矩)控制。
誕生于科幻小說之中一樣,人們對機器人充滿了幻想。也許正是由于機器人定義的模糊,才給了人們充分的想象和創造空間。
中國的機器人專家從應用環境出發,將機器人分為兩大類,即工業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所謂工業機器人就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機器人。而特種機器人則是除工業機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業并服務于人類的各種*機器人,包括: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娛樂機器人、農業機器人、機器人化機器等。在特種機器人中,有些分支發展很快,有獨立成體系的趨勢,如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微操作機器人等。國際上的機器人學者,從應用環境出發將機器人也分為兩類:制造環境下的工業機器人和非制造環境下的服務與仿人型機器人,這和中國的分類是一致的。
空中機器人又叫無人機器,在機器人家族中,無人機是科研活動活躍、技術進步最大、研究及采購經費投入最多、實戰經驗豐富的領域。
性愛機器人已經在科幻電影中大行其道,未來機器人情商或超過許多人類。
能幫助人們打理生活,做簡單的家務活。
能自動控制,可重復編程,多功能,有幾個自由度,可固定或運動,用于相關自動化系統中。
預先要求的順序及條件,依次控制機器人的機械動作。
不必使機器人動作,通過數值、語言等對機器人進行示教,機器人根據示教后的信息進行作業。
在大型災難后,能進入人進入不了的廢墟中,用紅外線掃描廢墟中的景象,把信息傳送給在外面的搜救人員。
通過引導或其它方式,先教會機器人動作,輸入工作程序,機器人則自動重復進行作業。
利用傳感器獲取的信息控制機器人的動作。
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控制其自身的行動。
能“體會”工作的經驗,具有一定的學習功能,并將所“學”的經驗用于工作中。
以人工智能決定其行動的機器人。
機器人能力的評價標準包括:智能,指感覺和感知,包括記憶、運算、比較、鑒別、判斷、決策、學習和邏輯推理等;機能,指變通性、通用性或空間占有性等;物理能,指力、速度、可靠性、聯用性和壽命等。因此,可以說機器人就是具有生物功能的實際空間運行工具,可以代替人類完成一些危險或難以進行的勞作、任務等。
序號 | 名稱 | 周期 | 國家/地區 |
1 | RoboCup(機器人世界bei) | 2年 | 國際 |
2 | WRO(國際機器人奧林匹克競賽) | 1年 | 國際 |
3 | IREX(日該國際機器人展) | 1年 | 日本 |
4 | TIROS(臺北國際機器人展) | 1年 | 中國臺灣 |
5 | Loebner | 1年 | 國際 |
參考資料編輯區域